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193期(2018年6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编者按



瑞士,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41284平方公里的国家,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拥有着极美丽的风光,葱郁丰茂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地,高峻的山脉、发达的水系……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四门官方语言,国家虽小,各个语言区之间的意识形态却千差万别。可想而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城市和建筑必然不会千篇一律。


以住宅建筑为基础,一路发展起来的瑞士现当代建筑相比较于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建构方法、材质表达以及严谨的设计逻辑方面更受关注。当代瑞士建筑将这些优点含蓄地呈现在每一座“简约朴素”的建筑上,对于目前盛行的先锋、前卫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审美取向来说,“瑞士派”建筑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瑞士建筑在国际上备受赞誉,不仅有像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等耳熟能详的世界级建筑大师。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批如罗杰·迪纳(Roger Diener)、彼得·马克力(Peter Märkli)、昆塔斯·米勒(Quintus Miller)、马赛尔·梅利(Marcel Meili)、瓦伦丁·比亚斯(Valentin Bearth)、安德里亚·德普拉泽斯(Andrea Deplazes)、瓦勒里欧·奥加提(Valerio Olgiati)、克里斯蒂安·克雷兹(Christian Kerez)等作品水准很高的建筑师群体。瑞士建筑的多样性不仅仅表现在形式及建筑设计的多样性,瑞士人努力构建文脉,他们深知将新事物放入老环境中是一项长久的使命,更年轻的一代瑞士建筑师拉斐尔·祖伯(Raphael Zuber)、帕斯卡·弗拉默(Pascal Flammer)等正在延续着相关话题。


感谢瑞士驻华大使馆提供契机,承蒙各方努力和支持,《建筑师》杂志编辑部历时半年,组织国内外众多学者参与写作、翻译、校订的“瑞士当代建筑专辑”正式出版,希望能为读者们奉上一本呈现瑞士现当代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师实践概况的专辑。


瑞士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协会主席孙慕兰女士撰写的专辑前言“自然中的建构之道”,以年轻学者视角解读了她心中的瑞士:这里没有为国王或皇帝大兴土木的广场,城市街道也不是为了迎接君王奢华的队列行进而建造的;住房虽不是宫殿,但也不是牛棚;教堂并不雄伟豪华,市政厅虽简单但有足够的尊严;灵魂如同住房,简单而富裕;心灵就如生活的这片土地,广袤且肥沃。


感谢瑞士dswArchitekten ETH SIA GmbH 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汪弢先生,帮我们辗转邀请到了瑞士德高望重的建筑历史理论学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所前主任、沃纳·奥克斯林图书馆馆长、基金会主席沃纳·奥克斯林(Werner Oechslin)教授,特为本专辑奉献综述文章“瑞士建筑——建筑在瑞士”,精炼而又深刻地讲述了瑞士现当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江嘉玮博士通过对奥克斯林教授绵密而细致地专访呈现了他对建筑历史学家职业的理解。


「建筑教育」栏目,瑞士建筑师彼得·马克力教授在“眼睛的教育”访谈中坦诚地展示了其多年来关于“看”的经验和思考——在他看来,建筑不止于功能,它还需为眼睛赋予意义。


 “结构化设计教学之路:赫伯特·克莱默的‘基础设计’教学——一个教学模型的诞生”一文作者吴佳维博士和顾大庆教授,结合赫伯特·克莱默(Herbert Kramel)教授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各种思潮推演其教育思想与建筑观的形成,并展现其在特定环境下对教学的体系化建构,以及通过与东南大学之间的“南京交流”(1986-2011)计划对中国若干所建筑院校的影响。


「建筑师访谈」栏目中刊登了四位著名的瑞士当代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瓦伦丁·比亚斯、拉斐尔·祖伯和帕斯卡·弗拉默的访谈,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建筑师对建筑创作的理解和思考。


「实践与思考」栏目里邀请有瑞士留学背景的建筑师张旭撰写“瑞士德语区当代建筑师作品中的混凝土”,简要追溯混凝土材料在瑞士现代工程与建筑中的历史,为读者了解瑞士德语区当代建筑师、工程师的思想及实践提供了视角和参考。


“综合社会学、建筑学、建筑技术的瑞士新型群居模式探索——以苏黎世社会住宅‘不止于居’为例”一文作者张峰细述瑞士的社会住宅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呈现出与中国社会住宅不同的投资、设计、运营模式,试图从一个瑞士苏黎世合作社住区着手,从中寻找到一些中国社会住宅可以借鉴的经验。


「评论」栏目刊登了昆塔斯·米勒教授的“城市思考与集体记忆”和安托万·皮孔教授的“装饰——一个问题的回归”两篇文章,均是两位教授多年来建筑思想和理论的总结。



目  录



专辑:瑞士当代建筑

006

篇首语


前言

008

自然中的建构之道

孙慕兰


综述

011

瑞士建筑

—— 建筑在瑞士

[瑞士] 沃纳 · 奥克斯林 文  

汪弢 译 

江嘉玮  李鸽 校

016

专访沃纳 · 奥克斯林

—— 论历史学家之天职

[瑞士] 沃纳 · 奥克斯林  江嘉玮


建筑教育

023

彼得 · 马克力

—— 眼睛的教育

赵越  [瑞士] 彼得·马克力

033

结构化设计教学之路:赫伯特·克莱默的“基础设计”教学

—— 一个教学模型的诞生 

吴佳维  顾大庆

041

在抽象观念与未来的现实之间

—— 作为建筑设计工具的物理模型

程博


建筑师访谈 

048

当一切都合为整体

—— 克里斯蒂安 · 克雷兹访谈 

刘奕秋  [瑞士] 克里斯蒂安 · 克雷兹

056

在大山深处

—— 瓦伦丁 · 比亚斯访谈 

田耕  张朔  [瑞士] 瓦伦丁·比亚斯

066

创造空间与走向空间

—— 拉斐尔 · 祖伯访谈与个人体会 

潘晖  [罗马尼亚]德尼莎 · 巴拉日  [瑞士] 拉斐尔 · 祖伯 文   

尚晋  潘晖  索佳妮 译   

潘晖  李鸽 校

073

好奇心的驱动

—— 帕斯卡 · 弗拉默访谈 

时思芫  [瑞士] 帕斯卡 · 弗拉默 文   

杨诗雨  时思芫 译


实践与思考

081

瑞士德语区当代建筑师作品中的混凝土

张旭

088

瑞士木结构建筑:求索于传统与创新之间

[德]乌多 · 特尼森 文

尚晋 译

孟宪川 校

095

瓦勒里欧 · 奥加提的“无参照建筑”

潘晖

103

山谷中的回响

—— 五座提契诺的学校建筑对自然与城市回应的解读

刘畅

110

综合社会学、建筑学、建筑技术的瑞士新型群居模式探索

—— 以苏黎世社会住宅“不止于居”为例

张峰

122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技术实验楼

—— 一个建造的实验

汪弢


评论

129

城市思考与集体记忆

[瑞士] 昆塔斯 · 米勒 文   

高勤 译

134

装饰

—— 一个问题的回归

[法]安托万 · 皮孔 文   

李昂 译



精彩栏目推荐



综 述

瑞士建筑

—— 建筑在瑞士

[瑞士] 沃纳·奥克斯林  文   

汪弢  译

江嘉玮   李鸽  校


瑞士建筑的成功故事远比现代瑞士联邦的成立来得更早且深远。这种成功堪称当今这片不同文化圈滋养出的土地上最瞩目的成绩,也形成了后来举世闻名的瑞士文化多样性的基石。从住宅建筑发展起来的现代瑞士建筑还是倾向于沿用住宅建筑这条既定的道路来发展。瑞士建筑师其实不仅仅只有像马里奥·博塔、赫尔佐格和德 · 梅隆、彼得 · 卒姆托等令其蜚声世界的明星,还有由优秀建筑师组成的密集网络,他们将“瑞士派”的美德与独创性和创造力相结合,延续着瑞士的本土价值。


 穆斯塔修道院


 埃辛瑙修道院


 苏黎世应用技术学院 (现ETH)主楼立


 沃特 · 费德勒作品


 恩斯特 · 吉斯勒作品



建筑教育

彼得 · 马克力

—— 眼睛的教育

赵越    [瑞士]彼得 · 马克力


以“学习观看”为主题,无论在瑞士还是在中国,这个主题在当下的建筑学教育中都趋于边缘化。但从为什么要学习观看到具体的观看方式及其辅助工具,进一步到如何看待和转译历史,瑞士建筑师彼得·马克力在访谈中坦诚地展示了其多年来关于“看”的经验和思考——在他看来,建筑不止于功能,它还需为眼睛赋予意义。


 彼得· 马克力


 绘图,彼得· 马克力


 辛迪斯(Synthes)办公楼项目草图,索洛图恩(Solothurn),彼得 · 马克力,2011


▲ 使用约瑟夫松浮雕及塑像的绘图,彼得 · 马克力


▲ 独栋住宅,特吕巴赫-阿兹莫斯(Trübbach-Azmoos),1982-1983年,彼得 · 马克力




建筑师访谈

当一切都合为整体

——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访谈

刘奕秋   [瑞士]克里斯蒂安 · 克雷兹


“整体”的概念体现在对克里斯蒂安·克雷兹访谈的方方面面之中:克雷兹的建筑学习开始于在类比建筑学影响下,将建筑理解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在他当下思考中,整体是对于空间本质的根本认知,建筑的外观变化源于空间认知的整体逻辑而不是碎片式的风格转变;在他从概念到实践的工作方式中,整体的概念体现在对于感性一以贯之的坚持;在他的实践项目,尤其是中国的竞赛项目中,整体是对于建筑与社会问题的综合思考,其新近完成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竞赛的综合体量也是这点的体现之一。


▲ 克里斯蒂安 · 克雷兹


▲ 洛伊申巴赫学校结构表现


▲ 墙同时作为结构与空间分隔:一墙之宅


▲ 郑州超高层


▲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竞赛



在大山深处

—— 瓦伦丁·比亚斯访谈

田耕   张朔   [瑞士]瓦伦丁·比亚斯


瓦伦丁·比亚斯教授既在阿尔卑斯山深处的库尔主持设计项目,同时也长期在阿尔卑斯山南的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从事教学,更曾担任过学院院长一职。2018年4月在比亚斯和德普拉泽斯建筑事务所内,比亚斯谈起了他们那一代瑞士建筑师学习成长的时代背景,他本人早年在彼得·卒姆托的工作经历和这30年来完成的建筑项目,以及在这些背后更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和历史脉络。


▲ 20世纪80年代的瓦伦丁 · 比亚斯(前排右二) 与彼得 · 卒姆托(前排右一)


▲ 韦格林住宅, 1988-1989年, 瓦伦丁 · 比亚斯第一座建成的住宅项目


▲ ÖKK总部大楼项目的立面,从内部向外看




▲ 瓦伦丁 · 比亚斯草图,解释ÖKK总部大楼项目立面概念




实践与思考

瑞士德语区当代建筑师作品中的混凝土

张旭


从近30年瑞士德语区建筑师完成的建筑作品中选择8个案例,分4个主题(各含2个案例)针对案例中混凝土材料的具体应用展开讨论,并简要追溯混凝土材料在瑞士现代工程与建筑中的历史。为读者了解瑞士德语区当代建筑师、工程师的思想及实践提供视角和参考。


▲ 布赫纳和布鲁德勒建筑事务所(Buchner Bründler Architekten,Basel)设计的沃塔中心项目(Volta Center,Basel,2009)外观


▲ 米勒和玛兰塔建筑事务所(Miller & Maranta Architekten,Basel) 的嘎巴特别墅扩建项目(Extension of the Villa Garbald, 2004)外观


▲ 彼得 · 卒姆托的布雷根茨美术馆(Bregenz Art Museum,Austria,1997)外观


▲ 克里斯蒂安 · 梅恩的甘特桥(Ganter Bridge,Valais,Switzerland,1980)


▲ 瑞士赫雷门斯的圣尼古拉斯天主教会中心(Saint-Nicolas Hérémence,1971)外观



瑞士木结构建筑:求索于传统与创新之间

[德]乌多 · 特尼森  文

尚晋  译

孟宪川  校


近几十年在瑞士和国际上木结构建筑的复兴令人瞩目。借助飞速发展的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生态观念,传统的木材逐渐成为潜力巨大的可持续性发展建材。一方面,在越发注重节能意识和成本效益的瑞士城区,木结构建筑日益彰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木构中,传统技艺的经验累积与工业化数字化的新兴高效技术相得益彰,以激动人心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本文借由实例讨论木结构建筑在瑞士的新近发展及展望。


▲ 苏姆维特格的圣本笃礼拜堂,1988年


▲ 吉斯许伯尔住宅楼,木结构在室外是不可见的


▲ 严整的水平结构和支撑构件的巧妙排列使建筑看上去轻盈、精致


▲ 自然资源馆正面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建筑技术实验室





《建筑师》No.193丨2018年6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193期杂志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内容统筹:刘川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淘宝天猫商城: http://zgjzgycbs.tmall.com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